据说杜甫在生前并没有名气,不知道是谁吹了一下就慢慢成诗圣了,是这样的吗?
杜甫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用自己的一生经历书写了壮美的诗篇,是名符其实的伟大诗人,冠以诗圣并不为过。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开始衰落,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长期寄人篱下,颠沛流离,饱经沧桑,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对社会底层的苦难有亲身体验。写下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替百姓发声,为现实代言。“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就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却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将唐诗推向了高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便是后人对杜甫的充分肯定。
杜甫生前没有名气,不知是谁吹了一下才慢慢成了诗圣,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村甫虽仕途失意,半生贫困潦倒,没有名气,今人难已说的十分清楚,可诗史,诗圣之名,确非靠一人之吹,所能成就。
杜甫的诗圣之名,是有他诸多旷世诗作及高超艺术才思,一颗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决定的。与生前的名气并无多大关系。
杜甫之诗,众体兼备。长于古体,犹善律诗。五古,七古铺陈展叙,抒怀议论,回环往复,气势宏伟。
五律,七律,韵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蜻练,形象鲜明。可为唐代律诗之楷模。又开唐代乐府诗运动之先河。风格多样,而以沈郁顿挫为主。在中国文学史把现实主义的诗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又一高峰。
读读杜甫诗集,三离,三吏,三别…………及诸多诗篇,我想才能知道,诗史诗圣,不是靠吹就能成就的!
杜甫生前名气大不如李白,后来诗名大盛,一度超越李白,但不是那个人想吹就能吹起来的。
唐诗之盛,盛在盛唐,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杜甫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杜甫以积极入神精神,勇敢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以高妙艺术手段表达国家安危.人民哀乐的思想感情,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后人称他为"诗圣",将其作品称为"史诗"是有道理的。但在当时,李白声名远扬,杜甫名不如他确是事实。安史之乱后,诗人想浪漫也浪漫不起来了,现实主义风格成主流,诗人们重新审视杜甫,对他评价逐渐高起来。杜甫之后,诗坛呈两派,白居易为代表一派包括元稹.张藉等,韩愈为代表一派包括贾島.孟郊.李贺等,两派都源於杜甫,前者对杜甫的继承重在敢於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一面,并力求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易为读者接受,后者则继承杜甫的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开拓新境界,他们的诗往往幽辟,苦涩,冷艳。
杜甫去逝四十年后,杜甫孙子找元稹为其爷爷写一墓志铭,此时元稹与白居易为当时诗坛领袖,元稹在墓志铭中写道:″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讲李白"诚亦差于子美矣″。元稹认为,杜诗在思想性,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上显然超过李白。两年后,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第一次把李.杜相提并论,韩愈身份很高,其言影响很大。到了北宋,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文坛名流无不对杜诗交口称赞,出现抑李扬杜的情况,到元朝,诗人方向提出一祖三宗说,将杜甫奉为诗坛鼻祖,杜甫被戴上诗圣光环,影响超过李白,从清代到民国,众多诗学研究者又把杜甫推高一级,出了不少研究杜诗专著,影响极大,截止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李白诗的学术专着500余本,而研究杜诗专者达2000多本,杜甫在诗学领域全面超李。但李白的性情气质历来被人喜欢称颂,当今学者多是将二人并称,不喜欢分高下。
李白像,
杜甫像。
杜甫诗圣的名头是名副其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诗圣的盛名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杜甫的诗意,诗境,诗品和其人格魅力铸成的。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里充满了爱国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等等,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杜甫不但忧国,而且忧民。在他的诗里既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类的美好愿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怜悯悲叹。杜甫本身就是一个落魄诗人,一生穷困潦倒,过着流离失所,四处漂泊的生活,对底层百姓的困苦感同身受。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国破家散,民不聊生,加之他本人晚年体弱多病,这种感受尤其深切。一个一生忧国忧民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必定是居高声远,意境悠长。就这一点讲,一般诗人就望尘莫及。除此之外,杜甫的诗也是斟字酌句,言简意赅,非常人所能比矣。总之,诗圣绝不是空有其表,徒有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历史必然。
杜甫,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一一七七O年(元和八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前确实没有名气。他在晚年的一首"南征"诗中写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就可证实这一点。
公元七七O年冬天,在湘江的一条小舟上,贫病交加的杜甫写下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后,永远地离开了那个世界。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枢厝在岳州。四十三年后,八一三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宫墓的旁边。
杜嗣业在搬移他祖父的灵柩时路过荆州,遇见诗人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一篇墓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杜甫这么伟大的。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之所独专。"
唐末孟棨的本事诗提到杜甫"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说杜甫"世号诗史。",到了宋代,凡提杜甫,必伴以"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