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邯郸风俗是不能吃面条,你还听说过别的什么说法吗?
邯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有“中国成语之乡”的美称。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神龙保佑大丰收。 邯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二月二这一天,食俗也很讲究,肴馔无不沾有龙气;
吃龙蛋;就是用面和糖搓成圆丸子炒熟,谓之龙蛋。
春饼称之为龙鳞饼,因立春吃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饼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龙鳞片而得名。
爆金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玉米在锅里炒开花,设案敬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敬拜上天,祈求降福。
手工细挂面称之为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饺子为龙牙,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叫肉莱馅”、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来之意。
馄饨为龙耳,煎饼为龙皮,黏糕为龙腰,食猪头为“龙抬头”,冀南这天还有吃麻花、撒子的习俗,谓之“咬龙骨”。
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个好彩头,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财”等等。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古都邯郸还有一种说法;农历二月二恰逢惊蛰前后,比如蛇、蚯蚓等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而蛇又俗称“小龙”,蚯蚓俗称“地龙”,蛇和蚯蚓开始露头,就叫“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民间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二月二的由来吗?这天除了理发还有哪些风俗和禁忌呢?一起来聊一聊。
二月二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是因为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万物生发、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意思,故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这天,作为了一个辞旧迎新、转来好运的日子。
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这天奉祀土地神。
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炒糖豆,有“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