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说明各地督抚已经可以在明面上和清廷中央抗衡,清廷中央已经对地方没有控制力了。这个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简单的来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事情的背景
义和团竖起“扶清灭洋”的口号以后,确实做了一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情,以至于西方列强强烈要求清***剿灭义和团。但是因为义和团是“扶清灭洋”,所以清***对义和团一直很暧昧,边剿边抚,以抚为主,所以义和团发展非常快。而等到慈禧太后发动***软禁了光绪皇帝以后,她一直担心西方列强不认可,害怕西方列强要帮助光绪复辟。实际上西方列强根本不在乎清***谁在当家,他们只在乎在华利益,只在乎义和团。所以他们对慈禧太后的***表现出很不关心,这种清***和列强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慈禧对列强的极端怀疑。慈禧太后深信列强有复辟光绪的企图。
当义和团蔓延到京津后,公使团作出了一系列错误判断和决定:在京的外国人并未受到威胁时就将卫队召进北京;组织西摩远征军去解救尚未被围的使馆区;自作主张在京城内剿杀义和团;决定夺取大沽炮台去解救远征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列强发动了夺取大沽炮台的战斗。至此,慈禧太后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
各地督抚的情况
督抚在以前是没有军权财权人事权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以后,清廷没兵,没钱。于是就把权利下放给各地督抚,让他们就地编练团练用来围剿太平军。洋务运动兴起后,户部被迫允许督抚就地筹款。同时清廷被迫重用***,下放部分权力。曾国藩、胡林翼等督抚积极改变旧制,掌握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政令军令得以统一而行。但随着督抚权力的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失衡。于是,督抚势力膨胀的局面开始出现。
1900年慈禧太后所遭遇的东南互保,其实和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所遇到的情况一样尴尬。自己王朝的封疆大吏们,一个个不愿意来保护自己了。
1644年,当李自成打到了昌平时,崇祯向天下将领们发出了勤王令,结果没有一个将军愿意来救崇祯,最终让李自成攻入京城,灭亡了明朝。
1900年,慈禧太后愤怒之余,宣布向11国列强宣战。紧接着她让天下督抚带兵入京勤王。结果问题大了,南方各省督抚表示概不奉诏,并且纷纷表示,这是***新闻!
这可把慈禧太后的脸给丢尽了,本以为权力依旧在手的慈禧,忽然发现,大清王朝的南方早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了。
早年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在清朝的南方折腾得对手毫无还手之力。清朝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战斗力,真的比不上太平军,因此太平军攻城略地,甚至打下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
咸丰皇帝临死前,表示谁能够平定太平军,就封谁做王!这对天下人来说,都是非常受鼓励的,尤其是***。因为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后,***根本就得不到清廷的信任。
可以用你们,但是你们想要手握实权,那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曾国藩跃跃欲试,他主动申请回家训练乡勇,逐渐在湖南建立起了一支湘军。
此外李鸿章又建立了淮军,左宗棠从湘军中分化出了楚军,这些军队战斗力强,又都是***,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下诏命令各地督抚北上勤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私下联络,联合一致不奉召,抗拒勤王命令,直接与列强各国联络协议一致签订《东南互保条约》,这种做法在满清封建王朝眼里,等同造反。
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慈禧太后,此***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使当时的满清免受了亡国之灾。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遭东南众大臣***的慈禧太后,事后不但不敢处罚他们,甚至还表扬他们“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
东南互保协议,简而言之就是处于南方的督抚为了保证东南半壁的政治稳定免遭兵祸,而以特殊手段***清廷中央***对西方十一国宣战的行为。为什么会有东南督抚联合***中央政策的行为呢?个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二是天平天国运动以后的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三是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失措。第一个原因导致康梁上台,等康梁改革失败以后,导致了传统派官僚的上台,这是远因;第二个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中央地方关系失衡,地方督抚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实力集团的崛起;第三个原因是直接原因,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就没有对西方十一国宣战的事情,更没有东南互保的必要了。
一甲午战败以及戊戌变法的影响
甲午战败后是举国皆醒,朝廷皆惊。被日本这样的蕞尔小邦打败,可以想见这种冲击力有多大,这也为康梁等的上台营造了时势。等到康梁改革让以慈禧太后感受到最高权威受到威胁以后,毫无军队实力的光绪皇帝和毫无政治经验的改革派成了被打压的对象,这导致了传统派势力的回潮。诸如刚毅,徐桐等传统派得以入主军机。传统派的特征大体有这样几条,一是仇外排洋,二是对传统体制和儒家抱有极大信心,三是对西方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毫无了解。当朝政被这样一批官僚把持的时候,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心态中的这些人,在自尊与屈辱之间,又怎会向西方学习,在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又怎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他们毕竟既无此能力,也无此襟怀。从慈禧太后个人的境遇来说,发动***囚禁光绪帝,停止这种带有西方政治文明色彩改革的戊戌变法,本就被西方国家所不容。毕竟光绪帝的改革是西化的政治改革,传统派的力量对西方是有成见和***取对抗的。站在西方的立场,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无疑是一个更能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对象,正是这一段过往,西方国家成了慈禧太后的心病。
二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利的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的证明了绿营兵的***与无能,正是这个机会让***官员站到了前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湘军,淮军,楚军成了自筹粮饷,自行招募,自行行动的准私人武装。这种尾大不掉自然是让朝廷头疼,但也让朝廷无可奈何。捻军,新疆叛乱,包括派兵入朝,都是地方督抚在统筹擘画,朝廷需要倚仗。像甲午海战这种国与国的战争,竟有一人敌一国的说法,虽然是悲哀,也可以看出地方督抚权责之重。何况地方督抚洋务诸事,包括外交,几乎是处于垄断地位。一方面他们实力强劲,在地方具有军事,行政,财政多方面的权利,在中央具有巨大的话语权重,二是西方各国与清廷的外交交往,也就在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几个地方实力派督抚手中。不然,这些地方实力派又怎有资格与西方国家单独签约的权力,又怎有认为朝廷的诏书是拳匪劫持下缴诏的气魄。何况清廷与西方开战是必败无疑的,战败了要追究责任,更是破坏地区经济,何况这诏书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出,李鸿章,张之洞,包括袁世凯这些后党,自然心里跟明镜似的,要奉诏他们当然是逢太皇太后慈禧的诏书,抗旨对他们来说不会有政治风险,何况中央的荣禄暗地里已经透过风,他本人不就是资助外国使馆,米,水,蔬菜,西瓜等物质,并故意放空炮。
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的传播,引起的教士,信徒与当地居民的冲突,这导致了许多饱受教会欺凌的人增加了对教会,洋人的仇恨,二是士大夫的排外与山东主政官员的纵容。士大夫阶层的排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国侵略的屈辱感,以及***教不拜孔子,观音,这让儒家士大夫认为***教是异端,而心生排斥。义和团兴起的山东的两任巡抚,李秉衡,毓贤又都是传统派官员,义和团也正是在这一期间成长壮大。三是清***低关税导致西方货物大量涌入中国,导致中国小农经济的残破,大量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无疑培育了秘密会党兴起的土壤。以上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义和团的兴起与壮大,当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这样的口号后,在朝廷传统派官僚的支持下,义和团成了朝廷报复西方国家的一次情绪***泄的渠道,因而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传统势力的一次大狂欢和大悲剧。
正是在这多方因素下,才有了这些地方实力派督抚联合互保。毕竟这些人有政治实力,有远见,更是后党的干得力将,没有这多方便的因素,断不可能有东南互保。
(本文完)